医疗器械监管新机制:百万举报奖励与UDI码的协同效应!
2025-08-28

**一把扫码枪,一个内部举报电话,正在重构中国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网络!**
2025年6月,国家药监局联合财政部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关于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内部举报人举报实施奖励的公告》,宣告建立内部举报奖励制度,单笔最高奖励上限根据《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》标准可达100万元。
新规明确将药品医疗器械研制、生产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内部员工及相关知情人纳入举报人范围,覆盖签订劳动合同人员、一年内离职员工及业务关联人员。
与此同时,医疗器械唯一标识(UDI) 作为医疗器械的“身份证”正在全国医疗机构和经营企业全面铺开,成为精准追溯产品流向的核心技术载体。
***
## 一、监管新机制,百万奖励的内部监督革命
新出台的公告为药品医疗器械行业设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举报机制。根据规定,内部举报人需提供关键证据,且举报内容未被监管部门事先掌握,经查证属实后,才能获得奖励。
举报范围聚焦于重大违法行为,包括涉嫌犯罪、被责令停产停业、吊销许可证件及较大数额罚没款的违法行为。
公告特别强化了保护措施:药监部门需严格控制举报人信息知悉范围,未经同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。相关工作人员若泄露信息造成后果,将依法追责。
企业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,将被视为“拒绝、逃避监督检查”,面临从重处罚。这一设计解除了举报人的后顾之忧,让内部监督真正落地。
***
## 二、UDI技术,医疗器械的“数字身份证”
UDI(Unique Device Identification)系统为每个医疗器械赋予唯一数字编码,相当于产品的“身份证”,贯穿于医疗器械生产、流通到临床使用的全链条。
2024年7月实施的新版《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》明确要求,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必须配备具有采集、记录UDI功能的计算机系统,实现全过程追溯。
在医疗机构中,UDI正在改变管理流程。以福州某医院为例,骨科手术中使用的钢板、螺钉等植入物通过UDI扫码完成“预入库审核-术中选用-患者绑定-医保结算”全流程。
“通过对所有术前准备的器械扫UDI码进行预入库,就很容易审核产品是否合格合规。术后,护士扫一扫对应产品的UDI码,就可完成产品与患者绑定,联通院内计费,医保报销。”
***
## 三、双剑合璧,UDI如何赋能内部举报
UDI系统为内部举报提供了精准追溯的技术基础。举报人发现可疑产品时,通过UDI码可立即获取产品生产源头、流通路径、使用记录等关键信息。这些信息将成为举报的核心证据,大幅提升举报线索的质量和可信度。同时,为了避免错误追溯导致企业损失,企业应更加重视UDI体系的建设和管理。
监管部门在收到内部举报后,可借助UDI系统快速锁定问题产品流向。公告要求药监部门对内部举报建立特殊处理通道,优先核查处理重大违法行为线索。
在宁夏,药品智慧监管平台的UDI监管追溯模块已建成应用。各市县局可直接应用该模块,督促经营企业、医疗机构对接数据,实现“数据异常企业及时核查”。
这种“举报线索+UDI追溯”模式极大缩短了调查响应时间,使监管部门能够快速控制风险产品,防止危害扩大。
***
## 四、协同效应,构建安全监管新生态
UDI与内部举报制度的结合,形成了医疗器械监管的“双保险”机制:
UDI提供技术支撑: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追溯,解决传统监管中“我是谁、我从哪里来、我到哪里去”的信息断层问题。
举报制度激活人的作用:动员企业内部力量参与监督,突破单纯依靠政府监管的局限。
这种协同在防范高风险医疗器械安全事件中尤为重要。公告特别规定,对举报造成死亡、严重伤残等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,或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报人,可适当提高奖励标准。
企业被要求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问题内部化解机制,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反映安全风险隐患,这与UDI的实施共同构成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的合力。
***
## 五、总结
技术手段与制度创新的结合,编织起覆盖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网。每一个UDI码都可能成为问题产品的追踪线索,每一个内部举报电话都可能阻止一场公共健康危机。
更多UDI实施服务详情可直接联系中广汇智UDI公共平台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