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DI在医疗器械追溯与召回管理中的作用!
2025-08-12

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。过去,由于缺乏统一标识系统,医疗器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常出现信息断层,例如骨科植入物、心脏支架等高值耗材的“二手货”流入市场、不良事件难追溯等问题频发。
2019年起,我国逐步推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(UDI)系统,通过赋予每个产品“电子身份证”,实现从生产、流通到临床使用的全链条透明化管理。例如,福建某医院通过UDI码完成医疗器械与患者信息绑定,显著降低了医疗差错风险。
***
## UDI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
**UDI由两部分组成:**
DI(Device Identifier):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,如厂商、规格和型号,类似身份证号,由发码机构(如GS1、MA)分配。
PI(Production Identifier):包含动态信息,如生产日期、批号、序列号等,反映产品的生产过程。
两者的结合可精确识别单个医疗器械。例如,某检测试剂盒的UDI码中,DI标识企业信息和特定产品信息,PI标注生产批次和有效期等,便于快速追踪相关产品。
**UDI系统的运作流程**
UDI通过数据载体(如一维码、二维码、RFID标签)与唯一标识数据库联动。
以厦门市为例,医疗机构扫描UDI码后,系统自动关联医保编码、院内收费码和监管数据,实现“五码合一”,大幅提升管理效率。
***
## UDI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
供应链透明化:UDI打通了生产、流通、使用环节的“信息孤岛”。
生产端:某企业通过UDI公共平台自动批量生成DI,完成1025个IVD产品编码,效率提升80%。
流通端:中广汇智为某器械公司构建UDI系统,实现外包装标签与内包装关联,避免窜货和假冒风险,也便于追溯。
医院端:福州市某医院通过UDI扫码预入库,术中实时绑定患者信息,术后自动同步医保结算,减少人工差错。
患者安全与风险管理:UDI保障用械安全。
风险预警:宁夏某义齿企业通过UDI系统监测到某批次产品材料异常,48小时内完成召回,避免大规模不良事件。
精准追溯:中山某医院利用UDI码追踪植入耗材,5年内仍可查询到手术医生、患者使用记录及产品来源。
***
## UDI在召回管理中的实际案例
**案例1 某试剂盒的快速召回**
某企业因运输温度异常导致试剂盒失效,通过UDI系统迅速锁定受影响批次,3天内召回全国范围内12万份产品,未造成临床事故。
**案例2 骨科耗材的质量追溯**
广东省某医院发现某批骨科螺钉存在松动风险,通过UDI码反向追溯至生产环节,发现原材料供应商问题,最终推动供应链整改。
**案例3 未使用UDI召回混乱**
早期未采用UDI的召回常因信息不全导致效率低下,例如2018年某心脏起搏器因电池缺陷需召回,但因批次记录混乱,耗时3个月仅回收60%产品,导致多起并发症。
教训:信息碎片化是召回失败的主因,UDI数据与数据库共享机制可避免此类问题。
***
## 未来展望:UDI在智能追溯中的潜力
**技术融合推动智慧监管**
大数据监管:中广汇智通过“全产业链追溯+数据中台+SaaS服务”架构,实时追踪UDI数据,监管供应链风险,提前干预。
区块链技术:例如厦门市试点将UDI数据上链,确保信息不可篡改,并探索实现与医疗机构的跨区域数据互通。
**政策与标准的国际化**
全球编码兼容:中广汇智兼容GS1码制,帮助出口公司实现医疗器械的“一码双追”,满足欧盟和美国监管要求。
**医保与监管协同**
福建省积极推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与医保编码的有效映射,完成医疗机构和医保平台的数据对接。
至2024年年底,厦门所有26家定点三级医疗机构将完成UDI在医疗器械采购、验收、使用、支付以及不良事件监测等各环节的实施应用。
**患者赋权与社会价值**
未来,患者可通过手机扫描UDI码,实时查询产品真伪、使用指南及不良反应报告,推动“透明医疗”发展。部分省市逐步计划实现所有二类器械UDI全覆盖,患者扫码即可获取全生命周期信息。
***
UDI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医疗器械监管的“革命性语言”。从医院的扫码溯源到全球供应链的智慧管理,UDI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信任链条。
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深化,其潜力将远超追溯与召回,成为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