芯片被卡脖子,新疆棉花也要被“卡脖子”?医疗器械UDI要警惕
2021-03-25

**导读**
近日,BCI等行业组织以人权为借口,公开抵制新疆棉花,引起国内一片哗然。
行业标准为何沦为政治制裁工具?在目前医疗器械UDI即将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,我们又应该要警惕哪些类似风险,如何避免被卡脖子?
读完本文将对您有所帮助。
3月24日,共青团中央发文斥责服装品牌HM和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:**“怒斥他们一边抵制新疆棉花,一边又想在新疆赚钱?痴心妄想!”**

一石激起千层浪,原来,自2020年底以来,BCI以人权为由,公开抵制从我国新疆产出的棉花。

不仅仅HM,属于BCI会员的许多大品牌,如NIKE、阿迪达斯、优衣库等也参与其中,藉由“人权”对中国实施制裁。
得知这个消息,许多人都非常诧异,芯片这种高科技被卡脖子尚属正常,难道棉花也能被卡脖子?
**没错,他们就是要卡我们的脖子**。

**BCI是谁?**
**BCI,即Better Cotton Initiative,**翻译出来就是“更好的棉花倡议”,也叫做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,于2009年注册,总部在瑞士日内瓦,是一家非盈利的国际性会员组织机构,在中国,印度,巴基斯坦和伦敦都设有代表处。其会员主要包括棉花种植单位,棉纺织企业和零售品牌。

回顾BCI的历史,它原本脱胎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(WWF),本意是监督棉花生产环节对环境和劳工的影响。一开始的规模比较小,2009-2011年之间,每年只能募捐到60万美刀左右。
但随着**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瑞士基金“人的土地”**的介入,BCI迅速壮大。2017年,BCI已经有85个合作品牌和1039个合作工厂,给全球130万棉农生产的330万吨棉花发布认证(202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为591万吨)。截至2020年5月初,BCI的全球会员数达到1953家,并仍在持续增加。
(Better Cotton Initiative,简称BCI)会员可以分为5个类别:
> 195 个零售品牌会员(超过350个品牌)
> 1677个供应商制造商(主要是棉商、纱线厂和其他供应链单位)
> 30个种植者组织
> 16个其他类别 (多为供应链提供技术的公司)
> 35 个社会团体(主要为棉花相关的非盈利性组织)
简单地总结一下,BCI就是一个**制定行业标准**的组织。它在全球范围内定义了7条基本原则和42条生产标准。官网称,BCI的存在将使全球棉花的种植及生产更有利于棉农,更有利于种植环境,更有利于该产业的未来发展。
**行业标准为何成为制裁借口?**
随着中美贸易战打响,大量原本号称“政治中立”的行业组织,已经开始沦为政治博弈工具。这次BCI就是这种角色。
2020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禁止了新疆棉花和番茄,不仅仅是原材料出口,还包含新疆棉花和新疆番茄的制成品,都不能出口到美国,BCI随即主动跟进。

**为什么要制裁棉花?**这是因为从2000年前后,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棉花生产国。2004年6月1日,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交易,一开始是有独立性,后来是能够影响世界棉花期货市场,而现在,已经是世界棉花交易中心。**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纺织行业的唯一中心!**
**为什么制裁新疆棉花?**因为新疆棉花占中国棉花产量的87%以上,占全球的五分之一。美国每年进口含有新疆棉花的纺织品,保守估计15亿件,总值至少200亿美刀。
**所以,这次BCI牵头抵制新疆棉花,根本就不是什么人权问题,这就是贸易战的一部分!**

但作为全球性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,BCI本次抵制仍然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,这**相当于把美国对于本国的管辖,强制性地执行到全世界。**它的会员中面向全球销售的国际快时尚品牌们不得不跟随,导致的结果就是,**美国对本国对新疆棉花禁令,实际上在全球展开。**
这也是行业标准的真实威力,没有成文法,完全“自愿”,却有着相当高的强制力,能够直接打击供应链。
BCI的合作品牌至少占了全球服装供应量的20%,在这个体量上把新疆棉花排挤出去,**居然连正式的行政命令都不需要签!**

其实,新疆棉花被抵制并不是个例,**近年来,西方国家依仗着技术优势和行业标准话语权,对中国许多行业进行了“卡脖子”打击,**尤其是美国实体清单对我国的科研事业造成了沉重的压力。
但压力打不倒坚强的中国人民,中科院就公开表示,要把美国“卡脖子”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,聚焦重大领域,加强科研部署。彰显了大国底气!
**医疗器械UDI也要避免被“卡脖子”**
大力发展高新技术,建立自主标准,拥有自主品牌,掌握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,是避免“新疆棉花事件”再次发生,避免被“卡脖子”的唯一途径!
医疗器械也要警惕前车之鉴,尤其在医疗器械UDI方面,**中关村MA码**就是有效避免“卡脖子”的手段之一。
如果是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人员,应该对UDI这个词汇不太陌生,作为国家近两年大力推行的政策,多多少少应该有所耳闻。

UDI是一串由符号、数字或者字母组成的代码,能唯一、精准识别医疗器械。它贯穿医疗器械生产、流通使用各环节,有助于医疗器械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通俗的说,UDI就是一张医疗器械的**“电子身份证”**,只需要扫一扫这一段条码或者二维码,就能看到它的相关信息,帮助消费者鉴别真伪和判别质量。
实施UDI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大趋势,为此,许多企业也在积极行动。但是,实施UDI也面临“标准”的选择。

实施UDI的第一步,需要选择编码标准,目前国家药监局认可的UDI发码机构有三家,分别是**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(中关村MA码)、阿里健康和GS1。**
GS1进入国内较早,早在1991年4月,便借由成立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”进入中国市场。经过30年的发展,已在快消、零售、制造、服装、建材等30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它的条形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。GS1虽然在中国开设分中心,但它前身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( Uniform Code Council, UCC)制定的通用产品代码,即 UPC码(UNIVERSAL PRODUCT CODE),后来与欧洲物品编码系统(EAN码)合并成为GS1,**本质上是不折不扣的“西方标准”。**
因此,对于中国来说,如果继续在医疗器械全领域沿用这套编码标准,相当于再次将主动权交予国外,未来可能再次被“卡脖子”。
为了应对这些安全风险,我国在UDI领域也做了应对准备,中关村MA码和阿里健康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机构,采用的也是国产编码规则。**中关村MA码更是在2018年通过国际三大标准机构(ISO、AIM、CEN)认证。**

虽然本土编码普及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,在普及程度上不及GS1,但借助新技术优势,脚踏实地的拓展市场,正逐步以自身优质服务得到客户认可,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,成绩斐然。
随着UDI的全面推行迫在眉睫,可以预见的是,关于UDI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。我们应时刻以棉花、芯片这些案例为前车之鉴。**如果在医疗器械领域国产编码不能取得主动地位,那么后续三医联动、两码映射,延伸到医药编码以及更多行业和领域时,难免被卡脖子!**
困难打不倒中国人民!当时代洪流滚滚而来,这场中外标准之争,让我们拭目以待!
借用丘吉尔的名言:**“这不是结束,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,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。”**
注:部分资料来源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
为帮助各大企业进一步了解医疗器械UDI,对实施问题答疑解难,UDI公共平台近期还将举办一系列讲座。
**扫码关注公众号,及时获取课程信息!**

**往期推荐**
预报名 | 《医疗器械UDI白皮书》即将发布,现在报名优先免费领取!
新版发布| 2021.03版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政策法规汇编(中国版)免费领!
重磅!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(修订草案)》正式通过!
2021(第二届)大湾区医疗器械唯一标识(UDI)峰会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(UDI)合规实操公益培训成功召开!
政策解读|福建省《关于全面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》
